陈运泰
曾任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副主席(1989-1991),第18届国际数学地球物理大会名誉主席(1990),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1985-1991,1995-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1986-2002),国际《纯粹与应用地球物理》(PAGEOPH)编委(1996-1999)。
代表性论著、科研成果与成就:
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从1970年代开始他利用地震波、地形变、重力等方法综合研究发生于我国的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开创了我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1980年代,他在地震震源动力学理论的研究中对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做出了的贡献;1980年代以来,他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开展天然与人为地震的近震源观测与研究及其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应用的研究,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反演从小地震直至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时空复杂性了解。
科学成就:他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记录;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记录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张量并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170余篇(部),合著有《地球物理学基础》、《核爆炸地震学概要》、《数字地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