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兰
1923年毕业回国,先后任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等院校的教授。1927年,前往河北昌平墨山寨分水岭调查金矿。同年秋,任两广地质调研所技正。在两广区域调查中,他提出的“丹霞地形”的命名,为国内外地质学界所承认,沿用至今。1930年,调查东北沈海铁路沿线地质。1932年,考察了陕北地质。
冯景兰对地质学和矿床学造诣颇深,尤其对两广、陕北、豫、川、康、滇及东北大兴安岭等地的地质调查,撰写出近百篇地质学术论文及调查报告,为这些地区以后的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从事地质科学教育数十年,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并首次主编了中国实际材料为主的教科书《金属矿床类型》及《矿床学原理》。他还从事了大量地质及矿产调查研究。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系所构成的独特景观。1942年完成的专著《川康滇铜矿纪要》,对西南三省铜矿的因、成矿时代及分布规律等作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20世纪60年代初,他对矿床成因、封闭成矿、矿床共生及其成矿规律等的见解,在当时具有开创作用。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考察了黄河和黑龙江的地质、地貌和新构造运动,提出了黄河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的综合治理设想及黑龙江流域沼泽地改良和治理的理论依据。主要著作还有《两广地质若干问题》、《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1950年)、《黄河的特点和成因》(1955年)、《黑龙江水系地区新构造运动的迹象及现代湿地形成的原因》(1958年)和《关于矿床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196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