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质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学会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在省科协、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地质勘查局、中国地质学会和我会各位正、副理事长及全体理事的领导、指导下,在广大会员及会员单位的关心、支持下,通过秘书处一班人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各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召开七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
我会七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于2008年1月28—29日在广州从化召开,出席会议的常务理事以上的会议代表及嘉宾共48人。本次会议由马申达副理事长主持,何熙平理事长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肯定了广东省地质学会在过去的一年里所取得的成绩,认为2007年是学会工作辉煌的一年,同时,2008年是创新、提高、发展的一年,在新的一年中,要在解放思想、争当排头兵活动中紧扣地质工作的主题,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搞好学会的各项工作。首先,要将政府等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做好;其次,要继续加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工作;再次,要筹备第八届理事会的换届工作。提出我会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彭少梅常务副理事长作《广东省地质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和经费收支的说明》的报告,从六个大的方面对学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我会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和承担并做好政府等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项目等方面,成绩显著。黄河生副理事长作《2008年度学会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的报告。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度工作计划》;审议并通过《广东省地质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推选办法》和《广东省地质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候选人推选办法》,审议并通过学会《关于增购一台小汽车的提案》;审议通过了新入会会员20名。在会议的闭幕式上,陈光明副理事长对该次会议作了全面的总结。
二、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一)联合主办《华南及南海地区矿产资源和环境学术研讨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状况进一步加剧,我国从国外进口矿产品的相关费用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为250.62亿美元;2003年为467.73亿美元, 2005年已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铜进口国,仅此一项2006年用汇64.77亿美元。专家们普遍认为, 未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矿产资源问题。
华南是全世界花岗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与50000多km2燕山期花岗岩相伴生的是大量有色和贵金属矿床, 此外还有发育于粤西前寒武纪基底中的贵金属等矿产资源以及粤北和粤东与沉积盆地相伴的海底喷流沉积等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而南海地区也将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和水合物等能源资源的主要远景区。
前些年, 由于地质工作的不景气, 有关矿产资源的研究一度进展缓慢。我省已连续多年未组织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 这是和广东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的。因此,组织相关的学术会议,探讨华南地区矿产资源的发展战略, 以适应新的形势,促进我省相关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鉴于上述情况,广东省地质学会、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研究院、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及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了本次会议。
会议于2008年3月18-19日在广州市召开。金庆焕院士出席了会议,省国土资源厅黄奕锋副厅长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并作了讲话。来自全国的185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内60多个地质勘查、高校、研究所、企业等不同部门和单位,共收到论文和摘要67篇。会议安排大会报告4个,分会主题报告15个,分会报告19个。大会报告后,设四个分会场进行讨论和交流。
出席会议的学者就华南花岗岩及燕山期成矿大爆发、南海基础地质及能源矿产、粤西前寒武纪基底及其矿产、南岭成矿带基础地质研究、粤东火山岩及矿产资源、华南地区最新找矿和成矿研究进展、广东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策和广东省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和尾砂利用等主题开展了热烈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中国地调局矿产资源评价部陈仁义主任全面阐述了全国战略性矿产勘查主要进展与部署思路,中国地调局科外部连长云副主任就我国急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国别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杜海燕院长介绍广东省主要成矿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最新成果,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杨胜雄总工系统评述了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各位学者就成矿理论与基础地质、找矿理论和找矿进展、能源矿产和矿山环境保护等分别进行了精彩纷呈的交流。3月19日下午至3月21日,组织了80位会议代表赴云浮高枨大型铅锌银矿区及封开园珠顶斑岩型钼(铜)矿区进行现场地质考察。该次会议还出版了论文摘要。
这次会议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会议的发起和主办单位都非常满意,代表们对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多代表表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是一次高水平的全国学术会议,并普遍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十分及时和必要,参加会议得益非浅。
(二)联合主办“珠江三角洲第四纪重大地质事件现场学术研讨会”
2008年初,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和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在珠江三角洲北部首次发现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揭示珠江三角洲晚近时期可能发生过突发性的环境地质事件,对珠江三角洲基底断裂活动及地震危险性、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防震减灾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由广东省地质学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广东省地震局及广东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主办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重大地质事件现场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8年7月3日至4日在佛山市召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黄奕锋、广东省地质学会理事长何熙平、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调研员梁俊平、佛山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陈力勇和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局长黄宇辉以及省内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计160人参加了会议。
何熙平、陈力勇两位领导在开幕式上致辞;广东省地震局钟贻军高级工程师作了汶川地震情况介绍;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庄文明教授级高工介绍了佛山西淋岗地质特征与第四纪重大地质事件;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陈国能教授做了“珠江三角洲基底断裂活动性及灾变事件可能性重新认识”的报告。
会后实地考察了第四纪活动断层,并于次日进行了深入学术交流和研讨。
通过会议交流、研讨和考察,与会代表达成多项共识,并提出如下建议:
1、珠江三角洲是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区,但却处在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近年来沿断裂带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更是屡见不鲜,加上软土分布广泛,场地烈度增加,潜在威胁很大。在地震周期较长的地区,往往容易麻痹,被“平静”的假象所欺骗,然而,在人口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即使中小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可能也不亚于边远地区较大地震,国内外众多经验及教训雄辩地说明,震前研究程度和设防与否对所造成的损失差别极大。晚第四纪活动断层的发现,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活动水平可能会比以往认识要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认真负责的精神,避免再犯“震前闲,震后忙”的失误,应当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和防范,把这项研究纳入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抗震设防、减灾防灾先进地区。
2、佛山西淋岗发现的晚第四纪活动断层,是研究地壳稳定性和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地点,是科普和教学的宝贵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地质遗迹,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该发现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关注,呼吁有关部门设立专项经费,保护好这一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3、无论珠江三角洲内部的地震、还是周边的强震,乃至南海地区发生的海啸,都可能会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造成威胁和破坏,呼吁设立珠江三角洲断裂和地震活动研究和监测专项研究项目,用于珠江三角洲内部活动断裂和周边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性、地壳稳定性、地震强度、周期等方面的研究。
(三)积极推动学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学术活动
在2008年,我会进一步加强各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落实和工作落实,并支持各专业委员会根据各自特点独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每次专委会组织的学术活动都给予具体的指导、支持和活动经费资助。今年,我会基础地质,第四纪与环境,海洋、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地质,地质勘查技术等专业委员会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海洋地质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更是举办了八次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讲座:
1、2月22日,邀请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子 教授讲授海洋波浪及波浪作用下有关近岸海滩沉积的动力原理、海滩过程、海滩特征形态及有关波浪条件的计算等一系列相关内容。
2、2月28日,长安大学地球物理系重磁专家王万银教授应邀前来作题为“重磁方法及应用”的学术报告。
3、3月12日,邀请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吕文正研究员作了题为“大陆架划界案审议进展与《公约》大陆架制度面临的挑战”的学术报告。
4、3月12日举行办了新技术新方法学术讲座,邀请英国OHM公司的 Mr.David Flett和Dr.James Tomlinson就“海上电磁法(CSEM)油气检测技术方法、装备及应用实例”做报告。
5、4月23日,邀请德国基尔大学Leibniz海洋科学研究所(IFM_GEOMAR) Erwin Suess教授做了题为ochOptions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Current status on sub-seabed storage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innovative options的报告,介绍了目前二氧化碳海底储存的优势、现状以及关键技术。
6、5月至6月,德国专家Jan Harff教授访问广州,探讨广西北部湾合作项目。Jan Harff教授进行了5场学术讲座,和我会技术人员探讨了关于数学建模分析在地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和地质灾害预测分析的方法,等等。
7、9月25日,英国OHM公司亚太区经理Dr. James Tomlinson和美国GGNT公司北京办事处的市场部经理张恒山到我会进行新技术新方法交流,探讨“CSEM海上电磁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应用的可行性”。双方讨论了CSEM技术在海上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应用的可能及其设备情况,会后外方专家参观了调查船,结合该技术的设备情况了解有关船的信息是否能满足施工条件等。
8、法国石油研究院专家讲座。10月31日,法国石油研究院资专家Jerome Segard先生应邀来我会,介绍了 “沉积演化过程建模”和“油气资源评价”两款应用软件。针对软件中涉及的问题,科技人员和法国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获益匪浅。
三、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一)积极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2008年4月22日,我会遵照中国地质学会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39个‘世界地球日’和国际地球年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围绕“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的主题,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运用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资源环境的基本知识、基本国情,宣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政策和科普知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1、广东省地质学会联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于2008年4月11日召开了纪念第39个世界地球日和国际地球年信息通报会,围绕今年地球日的宣传主题,由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等单位的地学专家介绍我省矿产资源形势、地质研究的新进展以及现场回答到会新闻媒体提出的有关节约资源、地质灾害防治、地质气候、地质环境变化、可燃冰等资源环境的问题。为更好地取得新闻效果,我会还在会议前事先编印好了六篇新闻通稿,供记者参考。《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10多个主要新闻媒体出席了会议,各媒体均以不同的角度和篇幅,于4月22日前后先后报道了纪念世界地球日和国际地球年的宣传内容。
2、广东省地质学会联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于4月15日地球日纪念活动前夕,在《广东科技报》出版“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对开专版;编印了纪念第38个世界地球日——《南粤地学掠影· 2》大型专题彩印画册6000本;订制了4000支第39个“世界地球日” 和国际地球年纪念笔,向广大市民和中学生发放,围绕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进行宣传。
3、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广东省地质学会联合清远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清远市国土资源局、清远市科协等单位,在清远市城市广场联合举办“广东省科技界纪念第39个世界地球日和国际地球年”宣传活动。中共清远市委常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炳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专职副主席吴焕泉、广东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陈光明同志出席了活动并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在论坛上,应我会邀请、来自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的著名地质学家孙晓明、李春生教授,向广大听众作了专题讲座和现场咨询。大型充气拱门、舞台等现场气氛和有奖知识问答、及省科学馆制作的大型《人与自然》图片展览等形式,深深地吸引了清远市民及广东的各大新闻媒体,新华社记者也不辞辛苦由广州赶往清远现场采访。活动期间始终人流不断,参加人数达2000余人。
4月19日,广东省地质学会联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汕头市国土资源局、科协以及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2地质大队、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931队等单位,在汕头市华侨公园联合举办“广东省科技界纪念第39个世界地球日和国际地球年”宣传活动。迎风招展的彩旗,大型充气拱门和背景版,将公园广场和公园内现场装扮的热烈、喜庆,汕头市有关部门领导和众多的市民群众,见证了这一纪念盛事。活动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州人民广播电台》、《新快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广东科技报》、《广东建设报》,以及部属的《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地质勘查导报》等新闻媒体,均对我会的“地球日”现场宣传活动进行了报道。《羊城晚报》、《广东科技报》等,还结合该次活动做了重点宣传。
4、在第39个“世界地球日” 和国际地球年纪念宣传活动当日,广东省地质勘查局下属各野外地质大队以及广地珠宝有限公司,均在所在地区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活动。广州市地质调查院更在广州的闹市区摆摊设点,共同将广东的“地球日”及国际地球年纪念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宣传活动中,我会还结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积极宣传“决定”的意义,宣传“全国地质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广东省矿产资源的保证情况和地质工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当好先行兵的意义;宣传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和地质人在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环境调查治理、农业资源、城市建设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做的大量工作。
5、汶川大地震后,我会结合地学特点,于2008年7—9月,多次组织地质、地震专家何熙平、冯绚敏、陈国能等,先后到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二中、花都、清远等地开展地学科普巡回讲座,4000余名学生和市民群众听取了我会派出专家关于地质、地震和防震减灾方面的科普报告。2008年7月21日,我会作为主要的协办单位之一,协助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协、中共广东省直工委成功举办了《震撼与思考——地震科普巡展》。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宣传地学知识。做好了服务,扩大了影响。同时,我会还组织专家、科普作家,撰写大量的关于地震和防震减灾的科普文章,在《南方日报》等大媒体发表,为抗震工作做出了贡献。
(二) 努力组织好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广东营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我会于2008年7-9月,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中科院广州地化所、西部石油公司、韶关市科协、凡口铅锌矿、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珠海市教委等单位,举办了主题为“探山水、知地学、庆奥运”的第27届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广东营。我们希望通过夏令营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地学科学知识和科学发展观,使青少年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爱国心,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交流合作、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008年的地学夏令营共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韶关、珠海、凡口、南海石油、华师附中澳洲营和黄河营、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十个分营,营员总人数1272人。各分营活动时间3-15天不等。活动区域遍布广东内外的韶关天井山、肇庆、广州和佛山(广东省地学与资源科普馆、同位素重点实验室和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佛山市科学馆和气象卫星地面站、佛山市科学馆)、贵州、河南、陕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辽阔地区。营员分别来自合作单位所辖或联系单位的中、小学,且多为经层层筛选、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如华师附中的营员,除地理科考分名列前茅外,还需在体育、体能测试中“过关斩将”,取得好的成绩。凡口铅锌矿子弟学校的营员,需是各班的成绩前五名获得者。各分营如此制定这些较为严格的营员入营条件,一方面反映出各级办营单位对地学夏令营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学夏令营活动愈来愈深入人心。
2、本次地学夏令营活动,我会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何熙平理事长、彭少梅常务副理事长多次给予具体的指示和指导,秘书长张方荣同志更是亲历亲为,科普主任林郑楷同志亲自参加韶关分营的活动,胡红拴同志作为学会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参与前期线路和安全计划的制定及部分活动地点的联系,并担任科学文化指导工作。
南海西部石油分营,机构健全,组成了由我会副理事长、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经理谢玉洪任营长,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经理刘基插任副营长,我会联络员、南海西部地区学会办公室秘书长温伟明任秘书长的强有力的夏令营班子。分营配备了包括学会工作人员3人、教培中心领队(兼安全负责人)1人、带队老师4人、医生1人共9人的工作人员。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的39名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优秀学生,均为中海油驻湛单位学会会员的在校子女。开营仪式由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开发总师林金成就举办夏令营的意义及对学生的要求作了重要讲话,然后由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开发总师林金成、南海西部公司副总经理孙晓改、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符策干三位领导向夏令营营员代表授旗。。
韶关科协是与我会长期同步办营的单位,今年的韶关地学夏令分营也是27届。今年,韶关市科协仍然采用与韶关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夏令营的老办法,分批组织起420人奔赴贵州,每期历时八天,开展活动。他们以副市长兰茵为名誉营长,科协副主席罗金锋为营长,教育局副局长张红娟为教导员,以大学教授、有关部门领导为副营长,组成了强大的组织指挥、宣传辅导、生活管理、安全卫生体系,使夏令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加大力度举办的大学生营,是我们探索的学会、大学、科研单位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将大学地学实习与地学夏令营活动有机结合的一条新路,今年的华南理工大学分营可谓地学夏令营(大学生营)的一个范例。在9月1日华南理工大学分营开营仪式上,华南理工大学和我会的领导分别致辞、讲话;何熙平理事长还向300余名大学生作了《地震预报与防震减灾》的专题学术报告。
活动过程中虽然天气炎热,野外道路崎岖,但营员们依然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大家认真地观察野外地学现象,观察五光十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认真聆听专家的讲解。每天晚上,每位营员都要用心记录一天的收获和心得,并据此在该夏令分营结束后,撰写相关的科技小论文。
通过本次活动在营员中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培养了营员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感,提高了进行科学考察的素养,传授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活动中,随营专家还向营员介绍了开展地质地学考察活动的形式、内容及研究方向,同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真切感受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了一次十分有益的爱国主义现场教育。
3、继2006年首次成功举办了中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澳大利亚营后,在2008年,我会还分别于1月份和7月份两次成功举办了中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澳大利亚营,这两次的夏令营均是联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地理学会、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同主办,每次营期为15至18天,参营人数共55人。另外,我会还于2008年1月份成功举办了中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日本营,该营是由我会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儿童夏令村、日中青少年国际交流协会、广州市朝天小学、广州市五羊小学联合主办,参营人数为133人,营期为5天。上述的夏令营,为促进中澳、中日地质学界在地学科普和学术方面的交流,扩大地学在中澳、中日青少年中的影响,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小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拓展学生的地质、地理知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搞好地学科普创作
今年,我会组织科普委员、科普作家、地质专家及学会会员,撰写科普文章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地质工作。经常在报刊发表科普作品及科普宣传文章,刊登所创作文章的报刊有《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科技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全年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
2008年11月,我会理事胡红拴联合省内外四十余位地质专家、科普作家、作家,历时三年余编撰的大型地学科普文学画册《南粤地学旅游胜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局长欧阳志鸿、中科院地质所原所长、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分别为本书作序,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先生也为本书题写书名。
2008年10月,我会协助“超星名师讲坛”拍摄了广东部分的内容,我会理事杨超群、陈国能、胡红拴与众多院士、文化大家一起,分别进入讲坛录制节目。
(四)筹建天井山地学科学普及基地
在广东省科协、韶关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会秘书处多次派员赴广东省天井山林场就共同筹建天井山地学科普基地事宜会商。也多次派出王燕、贾建业、陈国能、刘瑞华、林希强等专家,赴天井山林场现场考察,对天井山的地学科普资源进行了挖掘。
据此,我们组织撰写了科普文章和专题报道,已在全国十余家权威媒体发表。同时,我会发动文化艺术界大批名人为天井山地学科普基地题字,制作摩崖石刻,添加人文内涵,进一步宣传天井山的地学资源。目前,天井山已镌刻了杨之光、周彦生、吴静山等大师为天井山地学科普基地书写的书法作品。
下一步,我会拟与天井山林场在共建天井山地学科学普及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地学科普资源、共同搞好天井山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基地以及地学科普馆的建设,并不断开发,使之成为我省今后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韶关路线的重要支撑点。
四、 积极承担和做好政府等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项目
(一)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评审的具体组织工作
2008年,我会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本着“公平、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对评估、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
1、努力使评估、评价项目工作、报告评审工作不断规范化,严格把好报告质量关
注意在实践中结合广东省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以开拓的精神,不断从管理和提高的角度提出具前瞻性的建议,使项目工作和报告评审工作更加规范。
为了使评估、评价报告的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学会还多次组织专家赴东莞、从化、增城、阳春、惠东、英德和怀集等评估、评价工作现场进行考察和野外工作质量抽查,并对评估工作单位在评估项目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和野外工作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2、主要工作成果
一年来,我会秘书处一班人在做好学会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刻苦努力,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共组织报告评审会议113场,评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报告共615个。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418个,分类统计如下:边坡14个、地铁4个、港口码头5个、公路72个、民用及公用建筑95个、国防4个、核电及风力发电6个、环保11个、火力电厂6个、教育卫生12个、开发区及住宅小区47个、桥梁12个、输变电64个、水利水电10个、铁路3个、油气管道6个、其他47个;其中一级评估176个,二级评估119个,三级评估123个。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197个,其中一级评估37个,二级评估42个,三级评估118个。
由于我们在各项评审工作中都力求做到了公平、公正,工作制度健全,认真按章办事,全心全意为广大会员服务,使学会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广大会员的信任,也证明学会是有能力把政府等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项目办好的。
(二)承办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主办的各类技术培训工作
1、承办“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项目评审专家培训班”
为确保我省水工环地质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工作更好地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坚持标准、实事求是、保证质量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评审专家的总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规范评审工作行为,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同意,我会于2008年9月17-18日对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项目评审专家库水工环地质类和地质学类的专家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评审的主要内容、把握的重点、掌握的标准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2)如何提高专家的素质和评估(评价)报告的质量,实现评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本次培训班有73位专家参加了培训和考试,另外因故不能参加培训的11位专家也于11月9日参加了补考。
2、承办“全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培训班”
近年我省各地质勘查单位通过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有效地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了矿业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我省部分评估和评价项目的工作水平仍有待提高,一些项目成果报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项目野外工作不够扎实,报告编写针对性不够强,分析问题联系实际少,报告结论空泛、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意义等。因此,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项目的总体工作水平,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同意,我会于2008年12月1-3日对我省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岗位培训,并建议今后逐步过渡为经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参与项目工作。通过上述做法,加强、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使项目工作更加规范。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如何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工作水平;(2)做好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必备的基础知识;(3)边坡地质灾害评估(评价)及治理。
共有来自58个具有项目工作资质单位的269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及培训后的考核。通过这次培训,培养了大家学习的风气,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项目的总体工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承担政府等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项目,使我会切实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了为广大会员服务的思想,加强了与广大会员的联系,也加强了我们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并逐步在广大会员及会员单位中树立了威信,增强了学会对广大会员的凝聚力。2008年我会承担政府等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项目的总收入较多,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直接支持和促进了学会的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五、科技咨询工作
一年来开展的科技咨询工作主要有:
(一)应广东省博物馆要求,多次组织和推荐地质专家对该馆新馆筹建中有关地质、矿产和古生物等方面展出内容的布展方案、解说词、展品收集等筹备工作进行研讨、审阅和咨询,起到参谋的作用。
(二)受江门市国土资源局委托,组织专家对《广东省鹤山市雁山山水名城边坡(南坡)治理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三)受广州市南沙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委托,组织专家对《广州市南沙区南横村白坭山山体边坡支护施工图》等34个地质灾害治理勘查、设计、施工图和监测方案进行了评审。
六、学会其他工作事项
(一)发展新会员
2008年发展新会员一批,共20人。
(二)参加各项评先活动
在2008年,我会作为全省150余个自然科学学科学会的四个先进代表之一向全省同行介绍经验,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先进单位和学术交流先进单位。我会胡红拴同志还获得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作家称号。
(三)筹备购买学会的自有房产
根据省科协关于学会评估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学会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学会的独立性,有条件的学会应拥有自有房产等固定资产。为此,我会秘书处经请示常务副理事长及理事长同意,启动了购买学会的自有房产的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和洽谈,拟购买位于东风东路745号的甲级写字楼——紫园国际15层1502室(面积220.82平方米)作为学会的固定资产,并与开发商君茗投资商定每平方米单价为1.3万元,总价为287万元。目前合同已签订,拟定于2009年3月上旬由开发商交付我会使用。该事项尚需于2009年初提交学会常务理事会正式通过。
(四)建立和办好学会网站
我会网站正式开通已有二年。本年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网站建设,建立了网站定期更新的制度。我会通过网站向广大会员发布学会的文件、通知和服务的信息,加强了与会员的沟通,简化了与会员联系的途径。使学会网站成为学会为会员服务的桥梁。
广东省地质学会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